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博士 > 在职博士单证

一个大学教师的职业回忆14-选博士生导师

在职博士网    zzb.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8日    来源:育龙网
当时的情形,博士在高校特别是三、四流高校中还很罕见。我估计,即使不读博士,也会很快拿到正教授。但从国际惯例看,博士是高校教师的上岗证。从小就被教育“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当时又流行“与国际接轨”,因此我觉得博士非读不可。更何况爱人也强烈支持我去读博士。既然不敢到国外闯荡,就读个国内的吧!

其实读博士的念头早已有之。读硕士时,就有位老师说可以推荐到另所较好的学校。现在是985高校,而提议的导师现在是院士,他的博士生中有4位杰青。我当时急于回家过安稳日子没考。

回校后,再读博士就不容易。先要工作3年,而且只能报考一次。我现在想,如果一次没考取再考也应该没问题,顶多费些周折。但当时很当真,一定要一次考中。

硕士毕业第一年,又以在西南开会为名,夫妻走一大圈。从北京走西北,到西南,顺江而下到华中,再到东南。在西北某名校,感觉气候不错,饮食尚好,书店尤其是外文影印书店书挺全,想在那里读博士。联系的导师是位很老的前辈,早已不做学问,但已经桃李满天下,包括海外。特别是次年参加个高级研讨班,他的一个弟子,也是名教授,通过学生鼓动我报考。我便提出申请,但学校以3年没到没有马上批准。后来觉得老先生太老了,而且学校比较偏,也就算了。现在看来,没读也未必是坏事。老先生已经仙逝,鼓动我的名教授也退休。他们的重点学科已经摘牌,现在的学术带头人江湖地位未必如我。尤其是当时一起在研讨班的一位博士生,在本地比我们学校还差些的学校当副教授。

真正很上心的是跟位国内顶尖名校的教授,我估计他会上院士。我当时以为很难考,不敢轻易报名。与教授写信联系,他礼貌性地表示欢迎;我出差想去登门拜访,他不接见。这样我就很没底了。与他的博士生联系,人家不理我,倒是有个硕士生,还多少帮些忙。考试的课程用本英文名著,我还恰好有,但读起来很难。我认真准备一段,觉得没有把握。当年,教授告诉我他有两个硕士直升,但如果我成绩好他还是会要我。我从招生简章上看每个导师平均不到一个博士生,觉得有点玄,没敢考。第二年再联系,准备搏一下的,但学校要求定向,教授不愿意招定向,嫌麻烦。我到底没考。随后教授荣升院士,我更不敢考了。再过两年,在次会议上见到那位教授。我再三表示惋惜当时没有机会入他门下,他还安慰我说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也很好。我们只有那一次见面机会,他就有两件事非常让我感动。其一是他在午休时间爬6层楼到我房间讨论个问题,我吃惊地“衣冠不整下堂来”。其二,讨论中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再三解释,并问“我是否说清楚了?”从那以后,我从没问过任何人包括学生和孩子,“你听懂没有?”可惜,后来不久他也仙逝了。帮过我忙的硕士生,似乎在所比较偏远的高校教书,再没打过交道。不肯理我的博士生,在所与我们学校相仿的中部学校当教授。今年还审过他的基金申请,我实事求是地做出了评价。他的关门弟子是我的同事,属于公务繁忙的基层领导,专业自然也不是很突出。

与上述教授联系的同时,硕士母校的教授重提略差些名校的教授,说入学很容易。我也有考的意思。我曾参加过该博导主持的高级研讨班。硕士时的委培同学也去了。他说看那位导师的样子人应该不错。此前还去到他家拜访他。第二天又约我到办公室,送我本他们博士生用的讲义。但终究还是没有报考。后来从他学生处听说,他对学生要求极严,因此他上了院士,学生出多位杰青。有意思的是,那位院士现在又亲自动员我调到他门下做课题组负责人,开出的价码是1套3室房子,启动经费1百万,津贴超过教育部特聘。我还是想居家过安稳日子而谢绝了。

顺便插几句,我拜访这些教授,从来都时空手的。后来读博士、做博士后期间,也没给导师送过任何东西。毕业、出站答辩通过后,给两位导师各送支派克金笔。当然,再以后逢年过节或海外归来,一般还是送些小礼品。

由于破格晋升了副教授,后来又忙着争取出国,没考虑国内读博。直到与计划合作的教授分道扬镳,才马上着手联系。出国的挫折让我意识到名校名师的重要性。因此,第一批联系的是两所国内顶尖名校和另所略逊色名校,导师都是名教授。比较而言,我硕士导师是在我晋升副教授的那年晋升的教授。虽然他对我的职业发展鼎力相助,但毕竟力道还是不足。

教授们回信很快。一所名校的教授表示欢迎,说学科发展需要我这样的有志青年,但说报名事宜要与招办联系。与招办联系,被告知当年的报名已经结束了。我不想再等一年,只能作罢。另所名校的教授也表示欢迎,但说快退休了,只能招委培博士。虽然学校未必不肯出钱,但我觉得凭自己的实力还让学校拿钱不合算。也只能作罢。幸好还有所名校的教授很积极,不但回信表示欢迎,而且具体介绍所搞的课题,以及让我作的题目。虽然没有任何明确承诺,但我明显感觉到欢迎的诚意。我就决定报考。

在这批联系的3位导师中,我报考的导师是相对最年轻的也是最有名的。他读名校,跟名师,早年留学苏联,后来多次在西欧北美短期工作。我暗称他是ABA (All But Academician)。他历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NSFC的评委,教育部课指委成员,全国性学会的副理事长。我曾估计他能上院士,但后来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开始攻博,自己的职业发展进入高速轨道。因此,我的选择是明智的。但实事求是地讲,我没有充分证据肯定是最优的。特别是,导师的选择还有相当大的盲目性。选得合适,只是我运气比较好。

我现在明白,选导师不能仅看学术地位和成就,更不能相信媒体的宣传。最好与该导师毕业的学生聊聊,也可以跟在读的学生谈谈。如果这些学生不具体说导师的为人好,估计多少有些问题。还有些关键因素包括导师的经费情况和课题组的结构。如同寻找配偶一样,最理想的是“识英雄于草莽”,买入潜力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选的博士导师和博士后老板都不算特别成功,他们最终都没有入选院士。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pl/1734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博士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