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自然是想过去的事情。正在发生的事情,头绪太繁,细节太多,反而看不清楚发展的主要脉络。因此,我打算把自己的回忆到此暂停。或许,5年后还会再继续。
回顾20来年的的职业历程,我现在想到下列体会。
首先,把职业当职业。Business is Business。 这意味着给职业放在生活中的恰当位置,也意味着清楚职业的投入和产出。职业在生活中的位置因人而异,很难说那种比例恰当。我个人偏好是不把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有一点需要清楚,一旦界定了职业在生活中的位置,就会有相应的后果。职业肯定不是一切。成功的职业,或许能导致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但未必有爱、性、亲情等。在我的理解中,职业是种世俗活动,投入的是精力和时间,产出的是名望、金钱、影响力、闲暇等。如果有终极需求,要找安身立命处,还得在职业外努力。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曾把学术工作看作一种天命,一种召唤。文章写得感人,但反映的是学术工作还没有完全职业化、科层化年代的现实。“上帝的归上帝,国王的归国王。”对上帝和国王都有利。分可俱荣,合或俱损。当然,我这里说的庸常之辈,天才从来不合通例。
其次,职业发展不怕慢,只怕站。职业发展的快慢往往不是自己能左右。时也,命也。孔夫子都很无奈。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起步阶段,许多努力都没有显著的结果。这很正常,但放弃努力就永远不会有结果了。当然,在自己举步为艰时,看到身旁的同行或同事健步如飞,难免有些沮丧。这时要客观地看双方,或许起点不同,或许发展阶段不同,或许个人擅长不同。只要不停步,最后就没有对手。在某个阶段发展特别快的会被赶上,而在所有阶段都很快的会遥遥领先离你而去。重要的是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学术职业或许最需要鲁迅先生提倡的“韧性”。废寝忘食地干一年,不如正常寝食地干10年,更不如美食安寝地干30年。
第三,任何人都可以合作,只要互利双赢。君子小人都可以合作,但要判明合作者是君子还是小人。对君子,不要怕吃亏,只要让对方知道;吃亏是种投资,以后会有补偿。对小人,要严防死守不能轻易吃亏,特别不能胡里胡涂地吃亏;小人贪得无厌,一开先例,以后不吃亏对方就不肯合作。当然,双赢也不意味者平分受益。况且,学术合作中,情况复杂,有创意、时间和精力等有形投入,也有名望、影响力等五形投入。有人吃肉,有人喝汤,各安天命,各得其所。心里应该明白,但有时也不必过于计较。简言之,合作成功最好是识君子,肯吃亏。
第四,职业竞争中只有对手,没有敌人。学术职业难免有竞争,但大家争的是职位、奖项、基金等标的,并非有任何个人恩怨。我不止一次见过成熟的职业竞争者这样交流,“这次你肯定能上,我来凑凑热闹,给你当分母。以后多提携。”“哪里,哪里!我是给你当分母的。互相支持!”我也见过失败者向成功者祝贺,后者边谦虚边祝福,“只是侥幸!下次你肯定没问题。”从长期看,客气的,谦虚的,善于合作的成功者分享着资源,而失败者多是自以为是、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第五,虚心地观察体会,不断琢磨学习。所谓“虚心”是指不要抱先入为主的成见,认定应该如何如何。学术职业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学术、伙计、管家、小老板、大老板,甚至某个行当的霸主。在各个阶段,都应该不断地观察成功者,看他们成功的必然一面。成功者总是突出他人成功的必然因素,同时不放过自己失误的主观因素;失败者总是强调他人成功的偶然因素,同时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客观条件。
最后,学术职业与一切职业一样,建设总是比批评带来长久的益处。高调的批评或许让自己说得畅快,也能博得圈外人的喝彩,但圈内的人往往只是一笑置之。特别是,把批评弄到圈外,是职业性不强的表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我观察到,公开的批评者一般没有好结果。能有充分证据抓住硬伤的如剽窃一稿多投等,或许可以让被批评者难堪一时;否则被批评者毫发无损。风头一过,被批评者还是拿基金、拿奖项,而批评者除自己曾经的痛快不会有额外的收获。当然,也有被批评者一蹶不振的个案,但前提是批评者有更高的学术地位。重要的不是说人家如何糟,而是自己做得更好。
总之,我的学术职业发展,将以“为而不争”之法,以期达“仁者无敌”之境。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pl/17350.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