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录
前些时候,内地一个只有高中毕业的古文字研究爱好者被批准破格参加博士生考试,当时这则消息就引起我的关注。
辽宁锦州一个38岁的下岗工人蔡伟,从小喜欢研究中国的古文字,20年前高考没有考上大学,此后一直打杂工包括蹬三轮车维生,但始终没有放弃古文字领域的研究。蔡伟曾经多次和著名古文字学者、上海复旦大学的裘锡圭商讨古文字方面的问题,深得裘教授的欣赏,裘还为他创造条件在复旦大学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项目的研究。
裘锡圭一方面鼓励蔡伟报名参加博士生考试,同时邀得另外两名的联署,要求教育部特批只有高中学历的蔡伟参加考试并且获得教育部的同意。最新的消息是: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与领导小组的讨论,将蔡伟列入今年博士生拟录取名单。这个消息使我非常兴奋,从蔡伟身上看到了真正热心读书的中国青年一代,从裘锡圭教授身上看到了中国界的希望。
学校官场化 一切为升学率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官场化和学店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学术界对学者的要求以论文的数量作为标准;教授不教书,学生不好好读书,一切向钱看,使得中国在国际学术界地位不高,中国至今无法出现诺贝尔科技奖的学者。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的习气,读书只是为了考上名校,读书只是为了以后当官或谋取一份好的工作,孩子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读书,家长和学校也不鼓励学生按兴趣读书,一切都是为了升学率。
结果尽管中国每年的工程师和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中国的自主创新科技却仍然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中国的学生仍然以死读书、会考试而不是富于创新精神而出名。
真正做学问的精神
蔡伟身上体现了真正做学问的精神。裘锡圭教授这样评价蔡伟:“现在搞古文字学的,许多人名义上是教授了,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说,蔡伟没有受过的学术训练,很多最新出土的文献也没机会读到,但自学了大量传世典籍,许多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蔡伟心无旁骛,对古书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都烂熟于心,甚至比许多专业研究者更熟悉,他较常人更容易融入到古代的语言环境中,对于古人的行为和想法更能够感同身受,时间久了,对古书有了触类旁通的。”
当然蔡伟还需要专业的训练,包括补上语言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课程,外语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学校让他攻读日语,因为日本在中国的古文字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今后的交流需要外语。
蔡伟体现失传的读书人精神
蔡伟并非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普通市民,但他从小就对古文字有兴趣,从不感到研究古文字枯燥。高中毕业后近20年的时间里,他对古文字的钻研从没有间断过。他的学习条件不好,图书馆里有很多古籍找不到,有些书又不能外借,就只好坐在图书馆里,把整本整本的书抄下来。他的妻子张悦找到了蔡伟的一本读书笔记,里面抄录了很多“甲骨文”。他的儿子说:我爸一看书就看一大天。
有了这种精神才能真正读书做学问,才能成为学者,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才能把外来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蔡伟体现了一种几乎失传的中国读书人的精神,而裘锡圭和复旦大学能够慧眼识人,教育部能够批准蔡伟破格参加考试,都令人激赏。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xw/23660.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