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戏说那最好的选择选择了我
这是一桩相当真是的故事,之所以又加上“戏说”二字,是因为,的来的都是第二手资料,忽略了细节的真实性,处于责任心,只能戏说一番,隐去真实地点、姓名等等,恕我冒昧,多多谅解。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许多令人思索的事情,对此发表见解,乃至评论一番,也许会增长才华。不妨试试,看能不能在已知的领域里探索,在未知的领域里发现,通过探索与发现,寻出一条新的思路来。一位颇有名望的文学教授曾提到过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认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观念,也就是说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这句话,出自泰戈尔的诗作:“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其实,这只是心灵的、诗的语言,尚属于形象思维,体现的是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那么,“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这句诗语对谁都灵验吗?
先说说一个小女子遇到的尴尬与选择。
她是某师范大学的硕士生。临近毕业,多种选择摆在面前。主要是两条:一是求职,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一是继续求学深造,考博。可以说选择是多样性的。但是,并不是等价的,有最好、次好、较差之别。那么,如何选择昵?能不能像泰戈尔那样,“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如果这样做,就要持一种等待的态度。但是等待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时间与风险。作为一般平民个小女硕生来说,能够承受得了吗?能够与泰戈尔相提并论吗?
现在就来探讨探讨,泰戈尔为什么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泰戈尔。是命运吗?先看一看泰戈尔的自身情况;泰戈尔印度人,生于地主庄园家庭,成长与受教育的环境,可想而知。加之泰戈尔才华出众,8岁就能写诗,17岁发表叙事诗,引人注目。曾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随后,接管父亲的庄园,颇有经济实力。无论是早晚期的文学作品,还是从事各项国际活动,业绩累累,受到世界人士的称赞。想一想,“那最好的选择”,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自己找上门来的。用不着去多想。就在泰戈尔17岁发表叙事诗时,尽管他没顾及选择那“最好的”,可那“最好的”已经顾及到他了。可见,“那最好的”选择谁,尽管不是决定性的东西,却是有条件的,概率性的。对于泰戈尔来说,处于特别优越的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反过来,对于一般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到底是“我选择最好的,还是最好的选择我”。绝非是决定性的,而是概率性的。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人们都生活在类似赌博游戏的环境,谁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几率,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赌一把”,要付出风险与代价。
说到谁选择谁的问题,着名作家冰心说得挺有意思,“现在想起来,天下真有极其偶然的一件的事,就左右了你的一生!”她说,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以写作为业。当时她只是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的走读生,整天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攻读数、理、化,因为母亲多病,一心一意想当医生。“五四”运动爆发了,当时担任协和女子大学学生会文书的她。被派去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组,当北洋政府的法庭公审被抓扑的“火烧赵家楼”生的时候,又被派去作旁听记录,同时,应邀写出感想扩大宣传。于是,也许是真正的“第一篇文章”——,求助于比她大二十岁的表兄编辑刘放园先生,于1919年8月25日顺顺利利地在上发表出来。随之,兴趣渐浓渐增,陆续写些东西。没过多久,相隔二十几天时间,以冰心属名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在上陆续连载。小说利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两个家庭的臧否,提出问题:引导人们对建立合理的家庭的思考。可以说初战告捷,
问题渐渐清晰了,极其偶然的一件事——写“听审记”,并发表出来——产生了效应,左右了她的一生,加入了文学创作行列。就是说,当“听审记”、“两个家庭”发表的时候,虽然她没去选择“那最好的”,但“那最好的”已经开始选择她了。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当然,在后继的日子里,“那最好的”选择,也是不确定的,只是存在可能性,时有选择性的振荡波动却是必然的现象。在“五四”革命浪潮的激励下,频频从事文章写作,时时参加宣传活动,因此,大大减少了理科的学习时间,成绩平平,只好由理科转到文科。恰好协和女大并入燕京大学。1923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又领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奖学金,赴美攻读英国文学。1926年读完课程回国,先后曾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科学院任教。
由此可见,冰心是幸运的,是“那最好的”——文学事业——选择了她,而她又一步一步适应这种选择,成为“最好的”双向的互动的选择。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什么呢?
泰戈尔!那“快美的诗情”,救治了她“天赋的悲感”;又是那“超卓的哲理”,慰藉了她“心灵的寂寞”。
事情就是这样,谁也离不开命运的选择。而命运又是概率性的,类似与赌博游戏,想要脱离开这个环境,不成。如同鲁迅所说,“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相信只归相信,但不要侥幸,世界上有多少人,具备像泰戈尔、冰心那样优越的条件,不多,还是不多,即使是如此,他们也是幸运者。对于平常人,得到最好的选择,概率太低,太低。
现在,联想起来说平民小女子敲响京都博士大门的事。临近毕业,面临多种选择。能不能采取等待的态度,“让那最好的选择去选择我”?她自己乃至家长都不敢这样做。只有自己去选择,才是正理。当然,在当时存在多种选择。是什么呢?包括:
1,应聘一家开放城市电视台英语新闻编采人员。但在应聘试用过程中,尽管一切得心应手,由于主管部门对编制的干预,招聘方案“变卦”,提出聘为“政工”。显然需要放弃自己所学的文学专业,毅然决定:放弃。
报考国家公务员。下了一番功夫,乃至花钱补课,昼夜准备,结果,总分超越,某一单项未达标,可惜,未能列入面试名单。
2,参加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招聘,初试阶段可以,进行得相当顺利,且得到大学教导主任的赞誉。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包括专业对口问题,意外失去被选择机会。
3,天文学杂志编辑,专业不对口,不容商量。
4,编译局编采人员,意向性的协议,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不能甘冒太大的风险。放弃。
5,还有,京都一家政法大学,应聘讲师,经过充分准备前去面试,受到校方重视、认可。提出,因为“版话好”,课讲的也好,故而准备聘用,讲语文课,法律课都行,要求抓紧时间签约。但是,需要考虑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怎么办?拖一拖,等待。当然,等待=风险。
等待什么?那最好的选择——考入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博士——轮到自己的头上。难道真的会那么幸运吗?只好赌一把,等待。当时谁心里都十分明白,这种“等待”,意味着什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担当多大的风险,真是触目惊心,令人寝食不安。假如考不上京都大学博士,又失去进入政法大学的机会,实在是得不偿失,一切得重新开始,选择的机会等于错过一年。对于即将毕业的中文硕士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心态无法平衡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等来了,可以说是万幸吧,终于收到了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中文博士录取通知书。那最好的选择了平民小女硕士。等待获得成功。
值得思考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是怎么实现的。”
回过头来想一想,也是像冰心说的“极其偶然的一件事”,产生的影响,萌发了报考首都名牌大学博士生的设想。并付出了行动。
那时,硕士还没毕业,你带着自己的学术论文要到杭州去参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研讨会,受校友的委托,绕路北京去一所理科大学,给一位“知名”中文教授捎捎去家乡特产。于是,借此机会,在北京拜见并结识这位“知名”中文教授,巧得很,这位大学教授,也正准备参加杭州学术研讨会,打开了沟通渠道。相继到了风情秀丽的胜地——杭州。——事后回想起来才明白,是这位学友智多见广,有意安排,用智慧资助与她考博。
在拜师求知的气氛下,小女子对报考博进行咨询,并表示,如果你带博士生的话,就报考在您的名下。这位“知名”教授立即表示,今年不行,指标没有批下来。小女子坦诚地说,那就等到明年。教授感慨地说,不,你们年龄都大了,别等了,现在就想办法参加辅导班,选择导师报考。就这样这位“知名”教授,就成为小女子考博的引路人,指导老师。
考博的前一段时间,小女子来到京城,在某学院与外籍同学租房子住宿,参加了考博辅导班,并同引路指导教授再次取得联系。
到北京参加考博辅导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是人地生疏,不知从何做起。如果不是结识过这位“知名”中文教授,那就很难说了。正是在这位教授的关切与指引下,才摸出路子。选择并参加了英语和中文博士辅导班。
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这位“知名”教授考察的差不多了,在“师生”们叙谈聚餐后,这位“知名”教授意外地让她留下,还有一位男硕士生一起被留下。然后引见一位德高望众的博士生导师,他对这博士生导师介绍了她,并说,让她和那位男硕士生报考在他的名下攻读博士,他们会成为不错的博士生。那位教授没有拒绝,提出要看一看论文和学习成绩。
就这样,又得到了一次机会,跟京都博士导师建立联系,得到沟通与指点。——这是多么宝贵的机会啊,难得!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增加了信心,表现得非凡的勤奋、刻苦、好学。起五更爬半夜,不惧风险骑着自行车在漆黑的荒路上求索,定时定点达到辅导补习课堂,堂堂不拉课,时时刻苦,处处精心,导师为之感动,鼓励她说,努力吧,你能行。在你耳边,这是多么动听的琴音啊!,一次。由于导师压堂,延长了时间,你不得不深更半夜晚归住宿,引起老师的关注,嘱咐你回到住处,一定打个电话。以免挂念。这期间,以后引路指导教授可能出于关心,曾试探地寻问过博士生导师,我给你介绍的学生怎么样?不错吧?回答:很好!同时进行重点辅导,让你买辅导教材。把购书凭据返回,预祝考博成功。你的刻苦努力精神,感动了导师,也感动了上苍。
但是,即使是如此,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正规考试之后,情况如何,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担心没有解除。当时,自我感觉是,基础课、专业课课程都可以,只是英语稍差。成绩公布后,果然如此。在十几名考博士生中,总分名列第一,但英语成绩差一些,心里存有压力。无奈,求助咨询,引路的教授安慰性地说,看看其他人的英语成绩如何,如果都比较底一些,那是试题出的太深了,仍有希望,因为你的总分第一。仍需要等待。
等待的滋味,让人闹心透了。还好,快过春节了,被告知:录取了,过一段时间研究生院招生办才能发录取通知书。
有一句话说的好,“事非经过不知难”。知道了,不回头品味品味,也不可取。还有更值得品味的是“斗”字,那么,如何理解“与其与他人斗,不如与自己的能力斗”。难了。不过,怎么斗,也许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的内涵。跟自己的能力斗,没错。不过,还要跟自己所处的环境斗,这里包括不包括竞争的对手,相互间产生不产生影响?肯定,而且相当残酷,想一想,报考这一届这位博士生导师的人就有十几位,而名额有限,只能录取3人,还包括一名外籍学生,那就是说要有十几名被淘汰出具局,比例是十几比而。这不竞争是什么,难道不是残酷地现实吗?你的进入,就等于有一人出局,波及出局的人的人生的失败的选择。如果单纯地、只限于跟自己的“能力”斗,不言也不去跟自己所处的环境斗,是不明智的。记住鲁迅的话:身在现世,怎么离去?这是和说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者一样地欺人。
当然,证明一种观点,须要事例。不过,现实生活是多样多彩的,各种事例随手可得,信手粘来。比如说吧,中国飞人刘翔的110米栏的世界冠军,是怎么夺得的,又是怎样卫冕的?用“与其与人斗,不如与自己的能力斗”的这句话,来说明再恰当不过了。可是,要扩展开来,则当别论,就那考博来说吧,离开对竞争环境的分析,对竞争参与者的情况能力的分析,跟自己的能力斗,斗什么,无的放矢。还是鲁迅说的对:“超时代其实就是逃避”,那么,超现实,超环境呢,也是如此,逃避就是出局,等于放弃,一切努力等于零。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zx/18985.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