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博士 > 在职博士英语

博士生培养要把质量关

在职博士网    zzb.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8日    来源:育龙网
博士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培养质量不仅涉及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还影响到国家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准的提升,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据相关资料显示,经过4年扩招,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2004年,全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3096人。目前,全国在校博士生人数14.35万。2001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是1.2万,2004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超过3万,预计到2008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超过5万,跃居世界第一。在博士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博士生的教育质量和学术质量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博士论文剽窃事件频频出现,一个博导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博士生已非罕见等等。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实现博士生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协调发展、确保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几位专家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博士生应是高级“专门”家记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仅仅经过20余年,已经成为“生产”博士的大国之一,由此凸显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才能确保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整体质量郭世佑我国博士生招生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为更多的人成才创造了条件,但目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反而呈下降的态势,这一点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某些高校片面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光环,动不动就扩招20%、30%甚至更多,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博士生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基础薄弱,并不具备进行独立学术研究能力的人被招入队伍中来,博士论文也往往缺乏创新价值与学术贡献,炒剩饭的多,无病呻吟的多。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高等院校要重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学术优长,切忌为了强行装点“研究型大学”的模样,搞博士生扩招比赛,以牺牲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代价,炒高校排名热。在录取时,要排除其他社会因素的干扰,注重洞悉考生的入学动机,重点考察其学术潜能,包括对本专业的学术资源与研究前沿的把握,尽量避免把“高分低能”现象带到博士生培养工作中。欧阳康博士学位所要求的高学术水准必须经过长期和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但许多考生不是出于学术追求而是出于其他目的报考博士,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学术准备,也没有准备下功夫认真攻读学位,而只是想得到博士的头衔,享受博士学位可能带来的好处。而受经济和其他利益的驱动,一些单位和导师也对此类人员大开方便之门,如有的导师不顾自身实力、能力与精力,动辄就招十几、几十个博士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冲击着现有的博士生教育质量。体现在博士论文选题上,就是大题小作、旧题重做、缺乏新意的立题较多,许多选题与立意缺乏新问题、新思路和新方法,与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孙正聿要确保博士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必须分清培养层次,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关键是“高级”和“专门”。有人批评“博士不博”,如果是要求博士具有广泛坚实的专业基础,这当然是对的,而如果是要求博士“什么都懂”,“什么都会”,那就完全背离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这种认识出发,就必须对学生培养实现“层次”上的分化,而不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分化。我是教哲学的,我觉得哲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引导学生“进入哲学”,硕士生教育是引导学生“领悟哲学”,而博士生教育是引导学生“研究哲学”。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此,我把博士生教育定位为“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这里突出的是理论性和专门化的培养,特别是研究能力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严格博士生导师遴选记者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博士生的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博士生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对导师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孙正聿随着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导师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一些并无自身坚实研究领域和过硬学术研究成果的人开始进入“博导队伍”,这一趋向应引起足够警惕。“导师”不同于“教师”,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导”,也就是“引导”博士生学会“研究”、善于“研究”。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既有坚实的研究领域和丰厚的研究成果,又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真切的研究心得,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具体来说,博士生导师的“引导”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引导”。每门学科之间都具有重大差异,能否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是能否在本学科进行专门研究的前提。比如“哲学”,它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活动,而不是对经验对象的实证研究。“引导”博士生研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在批判的、反思的、形而上的层面上进行。二是“学术引导”。不管“学科”之间具有怎样的差别,作为“学术”,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因此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的殿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学问”引导。搞学问不仅需要“十年磨剑”、“板凳坐冷”,而且需要“平常心”和“异常思”,思想要“异常”,否则就没有思想的创新;心态要“平常”,否则就会失去真实的思想。郭世佑博导的学品与素养与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存在密切的关联。而近来时有曝光的博导学术剽窃事件,则是一个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如果博导自己都不能正师德,又如何能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博士生导师要通过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注重师能和师德的统一。导师既要教规矩,更要懂规矩,要严格遵守学术行规,以身作则。要强化导师为学、为师的职业要求,辅之以必要的管理措施,维护教育和学术的尊严。如果导师平时在态度上不导、能力上乱导,甚至搞“批发”,拼命多招,就应适当追究其岗位责任。要确定导师指导在校博士生的最高限额,实行导师教学工作量的封顶制。每个导师每年一般不要超过23人,每人的在校生人数不要超过810人,杜绝指导20人以上的“批发式”、“放羊式”培养模式。欧阳康国外的大学教师中一般没有博士导师与非博士导师的区别,国家对于博士培养质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于博士授权单位的遴选和控制,并通过研究型大学对于高水平教师的选拔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博士教育的扩展,提出了淡化博士导师的问题,这是必要的,但这似乎又被误解成了淡化博导的责任,并由此而降低了博士导师的学术要求,这就为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留下了隐患。在有些博士点的单位,教授基本上都能评为博士导师,而不管其近期科研成果和状态如何,这就使得博士培养质量缺乏必要的导师保障。为此我们认为还是应当仍然坚持严格的博士导师遴选制度。健全博士生淘汰机制记者在某些博士论文答辩中,人情成了重要因素,大家碍于面子,往往敷衍了事,使答辩并没有能很好地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欧阳康据我的有限了解,国外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倒不一定都像现在国内的答辩在形式上那么正规和隆重,但在博士学位论文提交答辩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导师之外邀请或指定专人一般为答辩委员对学位论文做仔细地审读,审读的时间有时会达2至3个月,审读者要对博士论文能否提交答辩提出意见,并在答辩会上对博士论文做出评价。如果审读者提出的是否定性或重大修改性意见,一般会送回作者修改,推迟半年答辩;如果审读者同意提交答辩而在答辩中又有委员提出了否定性意见,则审稿人的学术鉴别力会受到质疑,这就迫使博士生提交比较成熟的和成熟的论文,迫使博士导师认真审稿和监督修改,也迫使审稿人认真审稿,这个过程就是对于博士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保障过程,对于保障和提高博士论文的学术质量会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郭世佑在一些国家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很发达,享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所占比重比较高,但如果要拿博士学位却很不容易。为了切实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维护学术尊严,应当明确如下认识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甚至唯一依据乃学位论文本身。切实推行学位论文的校外匿名评审制度,杜绝由导师指定评审专家与答辩专家、由答辩人寄送之类内部操作。答辩委员会要把好答辩关,既不允许因“窝里斗”而刁难比较优秀的博士生获取学位,也不因人际关系复杂而放松导师组与答辩委员会的质量把关,对于那些经过多次考核确实不能适应学术研究的博士生要健全淘汰运行机制,贯彻“严出”原则。欧阳康具体到博士论文答辩环节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给博士论文研究、修改和评阅留下足够的时间。其次是要建立明确和可以度量的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再次是要允许甚至要求博士生在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建议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提交一个在当时而言相对成熟的博士学位论文,使博士学位论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最后是要建立定期性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回审制度。以一定的周期通过随机抽样对已授予学位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质量匿名评审,并公布其结果,促使博士生、指导教师、评审委员和答辩委员会更加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zx/20186.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博士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