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12月2日,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报告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把这里变成一个思想碰撞、激情释放的大舞台。100多名参加首届新疆博士生论坛、来自新疆各行各业的优秀博士与博士生们围坐在一起,以沙龙的形式畅谈成长、发展、前途、命运、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招“女婿”也要顾“儿子”
“引进外来博士会不会降低本地博士留疆热度”是本次论坛最充满“火药”味的话题。论坛刚一开始,新疆农业大学博士生胡晓霞就说:“引进博士享有优惠政策,使得引进博士和本地博士待遇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本地博士们的感情,难道外来的博士就一定比新疆自己培养的博士更有能力吗?”她还强烈要求,有关方面对引进博士和本地博士做一次贡献分析,看看到底哪一个群体的贡献更大,新疆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子”。
胡晓霞的话还没说完,会场上就有了反对的声音。托克逊县副县长张声涛马上反驳道:新疆如果没有好的条件和待遇能引来大批博士吗?谁能说引进的博士对新疆贡献就比不上本地博士?张声涛原是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博士,他以自己为例说:在合肥,像他这样的博士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可他在新疆的收入与这个标准有相当的差距。通过他的牵线搭桥,托克逊与中科大合作申请了一个国家级研究课题。
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潘竟军博士则认为,引进博士与本地博士的待遇差距不是对本地博士的不尊重,这主要是地区差异造成的,这种差距应该只是暂时的,希望随着新疆的发展,会让这种差距越来越小。
中科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博士认为,是引进博士还是本地博士贡献大并不是问题的焦点,五年前,自治区制定引进博士的有关优惠政策,是因为新疆博士少,而靠新疆自己培养有很多的困难。这两年,由于在全国能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疆对高层次人才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一批博士被吸引入疆。在生地所,本地博士与引进博士享有同等待遇,但对引进的博士在课题经费上有所照顾,毕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让博士们能安下心来工作。
不要过度神化SCI
“现阶段,要求每一位博士必须有SCI,有些不求实际,太形而上学了。”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博士生陈永金表达这一观点时,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陈永金说,我们不应该把SCI过度神化,不能将此作为衡量博士水平的惟一标准。SCI论文要求有用英文表述,而英语表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他举例说,自己曾经三番五次向SCI投稿,内容不错,可回复都是“poorlanguage”牗语言不佳牍而未被采用。他建议:如果非要以SCI检验博士水平的话,应当建立保障体制,比如聘请外教指导论文,出资让专业编辑翻译机构来指导论文等等,可能会让博士们觉得SCI不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而减轻他们的压力。
在场的许多博士都认为,中国也应对SCI有新的评价,对于理论基础研究可以用SCI作为评价博士研究水平的标准,但对一些应用研究可采用其他的评价标准。
拥有博士学位不等于成才
在讨论中,“博士不等于成才”这句话被提及的频率最高。在谈到引进人才时,很多人都说,新疆引进的是人才,而不一定非是博士,不能以博士学位为标准引进人才。
的确。陈曦教授非常肯定地说,博士与成才是两回事,拥有博士学位只是成才的第一个阶段。博士成才有很多种途径,不仅仅是做研究。
新疆财经学院教师李俊英博士呼吁,要关心青年学者的成才,注重博士生人格力量的培养。她说,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人格培养中同等重要,有志于服务社会,富于爱心、同情心、责任感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已经毕业10年的潘竟军博士认为,博士的成才必须通过工作与实践,只有深入基层,熟悉生产实际,才能在积累的同时,用科学的思维去工作、研究。新疆有建树的博士都是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所以博士生们要立足实际工作,才能有所成就。
博士教育更应注重质量
中科院生地所博士生原俊凤是本次论坛上敢于“吃螃蟹”的人,她首先提出:新疆应对博士生导师建立评价体系。她说,目前对博士生们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但是却没有对导师的评价标准。“我们不知道导师自身是否站在学科前沿,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该怎样评价”。她的话引起了大多数博士生们的共鸣。
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张辉也认为,导师能力应得到综合考察,没有能力和精力的导师不应再带博士生。他还提出,博士教育应提高质量,招生宁缺勿滥,提高博士生待遇,为博士生提供好的培养条件。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后帕丽达说,博士教育要政策放宽,但标准严格,让大家都有一个公平的舞台,能不能跳好,看个人能力。
中科院生地所博士生吴楠认为,在博士点的设置上应当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多培养一些新疆现实需要的人才。
新疆博士们的责任
气氛热烈的论坛会场上,博士们畅所欲言,很多人都有对就业前景、待遇等方面的困惑,谈起这些,有的人在感慨的同时也表达了茫然。但是,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马纪的发言让这些博士生们有了反思和共鸣。
马纪教授这样提醒:大家在对待遇、就业、现实抱怨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责任。每一位博士都是读了20多年的书,享用很多的社会资源,大家有没有想到如何回报社会?博士学位不应当成为我们向社会索取的资本,而应是多一份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3个多小时的沙龙时间转瞬过去,每位博士都感意犹未尽。他们心中也许还有许多思想没有表达,还有许多想法来不及交流,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探讨。但每个人在遗憾的同时又充满了期待,期待着下一次激情的释放,期待在岗位上、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zx/20579.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