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读博士?这是近两个月来我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始终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在东北的重点高校里读完很热门的专业,时,因为始终放不下的爱好而换了专业,只为成就一直以来的梦想。硕士毕业,半路出家的我倒是修成正果,考进京城读博士。旁人羡慕得不得了,当时我也极其兴奋,因为,确实,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小时候,家住农村,生活贫困。首都北京是天堂,博士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现在,它确实就握在我手里。我想:我是幸福的吧。
但是当我步入二年级的门槛,才渐渐感觉到,读书对我来说,将不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压力。钱钟书先生说:“化忍受为享受,是精神对肉体的最大胜利。”我则相反,一直以来的享受,倒快变成了忍受。
这种感受主要来自于读博士的压力太大。
首先,发论文——僧多粥少。学校规定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两篇论文,或者在权威核心期刊发一篇论文。如果在读期间没有达到上述规定,则毕业时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上几届已经有好多师兄师姐因为这个缘故,只能带着毕业证走出校门。公开发表论文是应该的,这是对科研能力的基本规定。学校有这个规定可以理解,学科进步人人有责,然而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中国有多少大学,扩招之后,每个大学又有多少研究生,而核心期刊和权威核心期刊总共才有多少?再细分到一个专业领域内,权威核心期刊就那么几家,想组成个北斗七星都难。能在上面发论文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和学术界的泰斗级、重量级人物,我们想在那里发论文真是自不量力。核心期刊数量倒是多一些,可是还有那些普通导师呢,他们还有评职称做课题的任务,也规定发论文。这些老师已经在领域里面有了一定的影响,就是这样,他们发一篇论文都不容易。托人找关系的事情早就是公开的事情。等轮到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还哪里有地方?
其次,论文选题——人多地少。现在学术界呼唤摆脱平庸,毕业论文选题要发人所未发,规定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规定有新意。问题是,现在从事同一领域研究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想象中的程度。就像种地,土地面积就那么点,人却越来越多,连垄沟里都种上菜了,边角地都开垦出来了,还哪有我们下脚抡锄的地方?重大创新,真是难上加难。现在我们这些跻身开题阶段的同学,整天想的就是创新、重大创新,简直都快做病了。一个一个的,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差披发行吟泽畔了,生活多么美好,都已经离我们太遥远。真是“幸福的人个个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一样了”。
再次,读博士的目的和目的也有几种,一类是在职的,他们一般年纪较大,因为有固定收入,也不必为毕业去向担心,而且一般都是因为在教学上有不足,才选择来充电。他们有积累、有基础、有方向,所以相对比较适应。麻烦的是,他们身兼数职,学习时间一般不能保证。再者就是像我这样应届上来的,开始还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能读博士,心里挺骄傲,等到真刀真枪开始上战场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优势少到只有年纪小这一点了,说起来这压根算不上什么优势。应届生细分一下,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的喜欢专业,比如我,读博士最主要是因为喜欢,所以学习起来心里压力相对还算小,只是疲倦,但还不至于厌倦,但是现在也已经快受不住了。另一种是功利目的,上博士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但是现在博士毕业,就业形势根本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非常糟糕,而这些人当初选专业多半是出于实用考虑,所以学到最后都产生厌倦情绪,内心里抵触当然不能学得好,随之而来各地方压力都很大。
其实,我想每个人来读博士,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能到这个程度,主观上都希望能做到最好。但是目前学术界状况也比较混乱,有些时候,写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不是单纯个人努力就能解决的,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zx/21774.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