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博士 > 在职博士英语

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海外博士调查

在职博士网    zzb.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8日    来源:育龙网
编者按 近1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中有15万人回国服务。回归速度以每年13%递增。他们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对“海归派”也出现一些议论。为此,以“中国农科院引进海外博士调查”一组四篇报道,从“科技企业对海外博士的看法”、“海外博士面对水土不服的适应程度”,“海外博士的学术水平”、“海外博士的管理才能”等四个地方,用大量事实,回答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一个精英精英,能带出一个团队;一个高层次精英,能撞击出一片智慧的火花。此为英雄造时势。然而,时势也造英雄!引进精英就是当今的时势。

可近两年,有关海归精英的“口碑”并非理想。一些媒体由往日颂扬海归派“爱国、事业”突转为一些负面的主题。不一样的街谈巷议也五花八门:“海归派不如土鳖派”,“海归混不下去才回来的”,“是想回来当官的吧”……

人们思考,今日的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为啥原先万元月薪的职位一降为今日的1500元的职位,还令海归人士争抢?”

今日我们怎样看待海归?

改革开放25年,出国人员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前的留学人员,多半为文革前老大学生,或是高考改革后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不乏成就;1985年到1995年出国获得博士和硕士的留学人员,大都有真才实学;1995年到现在的留学人员,除读研的人士外,也有部分出国读高中或是上大学的小海归。这部分中有些品质有所下降,但也有出色精英。

在社会上对“海归”有各种各样议论的同时,另一个现象引人注意,大院、大所、大学对有海外背景的高精尖精英心存偏爱,加大了引进海外精英的力度。中国农科院就是一例,他们坚信,大多数海归精英,既有高学历,又有实践经验。

翻开中国农科院的史册,1980年至今,他们先后选派和接收引进各类学科领域留学、短期进修、合作研究的科技人员2000多人,其中攻读学位的460多人,但作为有5000多农业科技人员的国家队,院长翟虎渠认5000多科技人员并不一定都是精英,精英精英仍然短缺!

2002年1月,中国农科院开始实施“杰出精英工程”,在海内外招聘一、二级岗位精英。条件不菲:一、二级岗位精英分别有400万元和14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有不少于10-8万元的年薪和100-80平方米的住房。

一石击水,在国外留学人员的心中荡起波澜。

其实,像这样的条件和价码,对于那些有成就的海归精英来说,并非诱人的主因。那么,引力出自何处?

翟虎渠,52岁,中国农科院院长。1987年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当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之一,有着和海归派同样的经历,也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在当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时,他惜才如命,基本上每次出访,都要找机遇和当地的留学生谈心,希望他们回国服务。

万建民就是其中之一。万建民在日本呆了9年,博士毕业,成为日本农业水产省的主任研究员。翟虎渠4次邀请他,万建民激动了,终于回到南京农业大学,成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国外,海归们有着切肤之痛:再好也是人家的,是给别人打工,是三等公民。回来则是给自己干,是真正的当家做主人。“海归越是以爱国之心干事业,我们就越要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翟虎渠坦露:国内有大量领域如科技产业化有着诱人的前景,也能赚大钱。这是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所无法享有的。经过严格筛选,农科院首批聘任83位一、二级岗位杰出精英中,国外获博士学位的33人,占40%,分别来自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8个国家。

海归回来了。他们和国内的科技人员一起,正为农业科技的蓝描金绘彩!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zx/21809.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博士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