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往高处走
环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往高处走;意味着提供“舞台”,多建“山头”。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说,“我们精英环境的改变在于扩大他们的‘舞台’,让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9大学科群,就是9个‘山头’,还连着的‘山头’。”人们之所以称道中国农科院有个求才若渴的党组,是因为“精英兴院”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院领导的脑中。院党组认为,好的人文环境,好的人际关系,是令人向往的“精英高地”。
“舞台”多种多样:全职、兼职,长期、短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以研为本,以人为基”的办院思路,也是用人制度改革的首要。
联合国粮农组织食物研究所研究员樊胜根博士不定期往来于中美之间,把国外最先进的科学前沿源源不断带了回来。
一、二级岗位的一亿多元科研经费,是中国农科院节衣缩食自筹来的。就是再难,也要筹到这笔经费!
从德国回来的魏益民博士宁愿放弃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的职位,也要在这里建一门早已向往的农产品加工新学科。还有,南京农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建民,华中农大教授李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几位教授和学者,都来到这里。
在竞争的平台上,有的企业对精英提出量化指标,一年出多少论文,几年出多少成就,获多少奖,还有在SCI和权威杂志发表的规定。
中国农科院“杰出精英工程”要不要这些指标?
不!一级岗位精英不提指标,让他们有所积累,有所成长。翟虎渠说,“不提指标,是相信顶级精英的水平和自我紧迫感。”然而,对二级精英,却指标明确,完不成指标,下马换人。不求全责备,而是具体对待,中国农科院正在运转的机制显现新意。事业:科研上的“黑马”
于是,常常在不经意间,杀出一匹匹科研“黑马”。一级精英喻树迅博士20多年来,和同事们育成了10多个棉花新品种,人们戏称他为“育种魔术师”,本年又育出一“中棉45”新品系。一级精英何中虎博士是世界“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的弟子,中国农科院的新机制给他带来的经费比国外同样的研究机构还要多。他做了1000多份材料,用系列化分子标记办法,找出了小麦面筋强度弱的缘故。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的王文生博士成为中国农科院网络中心主任,他和大家一道,建起多功能网上政务平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邱德文博士回国一年,研究出优于美国的生物增长剂,还有了中国的知识产权。曾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的郭三堆主持的国家863计划抗虫棉等重大科技攻关,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哈尔滨兽医所留日博士孔宪刚作为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攻关组长,在SARS疫源调查与疫苗研究等一系列攻关课题上取得重大进展。水稻所钱前博士在水稻分蘖分子遗传机理研究上取得原创性新突破,论文于本年4月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留学美、荷、日的归国博士董红敏,从事生态与畜牧业结合的科研,如今也展现出优异的研发潜力……
“舞台”上传出的一首首催人奋进的时代之歌,深深吸引了正在国外搞生物工程的黎志康博士。他给院领导递交申请:“不仅我回来,我还有一个5人学术团队也一起来。”
本年底,该院又从海内外招聘第二批55名杰出精英,这项计划还要持续实施若干年。感情:常想起团队
每当夜深人静,张维理博士还在超负荷工作。为了研究数字土壤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她跑遍全国10多个省的100多个县,做了28000多个田间定位调查、采样和试验。一位德国专家对她说:“张,你做得比国外的同行好。”她心中明白,没有哪个国家的农业能像中国这样,为科技人员提供这么多的挑战和机遇。
她终于累倒了。本年5月,她被送往她在德国的家中。那里的条件有助于她住院手术和休养,可绿色如茵的哥廷根并没有留住她的心,她想念大家,不时看着她和大家的合影。她给同事的信充满激情:“我们的团队不失一流,我们还要继续团结协作,把我们的研究和服务推向深入。”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zx/21812.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