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博士 > 在职博士英语

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颁奖揭晓

在职博士网    zzb.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8日    来源:育龙网

2008年6月25日,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全体院士会议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一起为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证书。

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3项:

数理科学奖获奖项目“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数学期望”,获奖科学家为山东大学彭实戈教授;化学科学奖获奖项目“表面吸附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与选控”,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教授;地球科学奖获奖项目“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学说”,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中国银行等部门相关领导和获奖科学家家属等参加了颁奖仪式。

数学家,1947年12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滨县。1974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1984年获巴黎九大3阶段博士,1986年获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博士,1988-1989复旦大学博士后,1992年获法国领导研究资格。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数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院院长。彭实戈主要从事随机控制理论、概率论、随机分析、金融数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彭实戈为第一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有力地推动了“金融数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数学期望》

摘要:彭实戈和Pardoux合作于1990年发表的文章被认为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奠基性工作,获得了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即一大类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解的Brown运动路径表示。获得最优控制的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被认为是该领域“最近二十年来两个主要进展”之一。建立了非线性期望—g-期望理论并获得与经典着名结果相应的g-上鞅分解定理。建立了G-Brown运动的理论基础,并将上述成果应用于研究动态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度量。

物理化学家,1959年10月29日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198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先后在苏联科学院结晶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学系工作,1995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侯建国主要从事表面物理化学领域研究工作,包括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表征、分子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低维纳米系统的量子态性质及其调控和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等方向。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约150篇,其中包括《Nature》2篇、《Science》2篇、《J。Am。Chem。Soc。》4篇、《Phys。Rev。Lett》8篇。

《表面吸附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与选控》

摘要:侯建国教授紧密结合实验和理论方法,在表面吸附单分子体系的结构与电子态表征及控制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系统和突出的进展。通过高分辨成像技术与局域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相结合,建立了确认单分子吸附取向及相关电子态特征的方法,为进一步设计与制备纳米材料和单分子器件提供了表征基础;通过有目的地改变分子吸附结构和局域选键化学反应,调控单分子的电子态和电子输运等物理性质,特别是,在国际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磁性分子自旋态的控制,将针对单分子的调控能力提高到了新的层次。

地质学家,安徽六安人,生于1941年2月25日。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安芷生主要从事全球环境变化、第四纪地质学以及环境治理和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等研究。在包括《中国科学》、《Nature》、《Science》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被同行高度评价和大量引用,1996-2007年发表论文被引次数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排名第16位。

《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学说》

摘要:本项目首次提出最近250万年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是东亚季风变迁的良好记录,并将多种地质生物记录和古大气环流研究结合,明确指出季风变迁与太阳辐射、全球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系统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说,将东亚环境变化推向动力学的理解。从而解释了以黄土和古土壤交替为特征的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以及其它东亚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现象,为推动90年代以来东亚过去全球变化和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什么是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是陈嘉庚奖。陈嘉庚奖设立于1988年,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着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最早由陈嘉庚先生的亲属提出设立,并委托中国科学院负责该奖的组织及评审工作。

陈嘉庚奖自设立以来共组织了8次评奖、颁奖工作,数十位优秀的我国科学家获此殊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都曾先后获得过陈嘉庚科学奖。江泽民、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杨振宁、丁肇中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分别出席颁奖活动。陈嘉庚科学奖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由于没有固定基金,陈嘉庚奖评奖工作2001年中断。

在国务院有关领导的亲自关怀下,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出资设立的非营利的全国性基金会,是独立的基金会法人,接受中国科学院的业务指导和民政部的监督管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的宗旨是: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金会实行理事会负责制,理事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银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和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的代表和热心于科技事业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

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奖励近年来获得或被认定的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目前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无符合标准的项目,可以缺项。陈嘉庚科学奖奖金30万元人民币,同时颁发金质奖章和证书。

根据《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陈嘉庚科学奖由同领域的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专家推荐,不受理个人申请。凡在所设立奖项的相应学科领域内,做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中国在世的科学家,经相应的推荐和评审程序通过,可授予陈嘉庚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按所设奖项分别设立评奖委员会,负责陈嘉庚科学奖的初选和评审工作。各评奖委员会对推荐的候选项目进行初选,投票产生初步候选项目,并按相应的学科领域,送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根据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评奖委员会在充分讨论和评议的基础上,投票产生建议获奖项目,提交各学部常委会审议。最后,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理事会审议并投票产生获奖项目。

加强科学技术原始创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心愿,基金会根据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奖励制度的改革情况,以奖励原创性成果为目标,努力使陈嘉庚科学奖在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倡导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激发科学家科技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bszx/22924.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博士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