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博士不招”的醉翁之意
近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高校相继宣布“今后想来学校当老师,必须是博士”,河南当地的报纸作出新闻报道后,京城的媒体随即予以转载。其实,在国内的大学中,这个举措早已不是“新闻”,用“旧闻”可能太过沧桑,但说“司空见惯”或“习以为常”应不会有问题。
我并不单纯反对大学引进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因为随着大学的发展,博士入行是必然的趋势。而近几年的“博士大跃进”,已经让许多博士无所依从,到大学里就教应是大多数博士的首选。抛开提高学术水平不说,大学引进博士起码也是为博士解决就业困难,从而为社会做贡献。
现在,国内大学的非博士不“娶”(取)的姿态,之所以引发人们的诸多非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
一位博士进一所大学本来是为了充实教师队伍,并且在学术发展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引进的正途。现如今,这个正途大多存在于口号的层面中。因为多数大学引进博士,都有现实的目的,要么是为了报“点”(博士或硕士点),要么是为了应付评估和检查,至于上述正途则全在其次。一位刚入校的博士生跟我说过他的“幸运经历”。他投入校申请时,正好此高校的某学科要申请博士点,他如愿以偿,顺利进校。可是,一年后,他的师弟也想进入同一所大学,就没那么幸运了。“点”已经到手,“建设”是以后的事,学校自然要高举“免谈牌”了。
不知道有的大学连仪器管理员也要招博士的说法是否属实,但大学机关青年行政干部中的在职博士的比例大大提高,甚至在有的大学已经有超越在职教师学历水平的趋势,却是事实。这是人们容易发现的形式主义,还有一种形式主义是隐藏在冠冕堂皇之下的。
按理说,博士的起点要高于硕士或本科,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优势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取得更大的成绩。但这绝不意味着类似“占得先机”就永久应该享用,更不意味着“占得先机”就必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术的评判标准是学术成果。如果一位硕士学历或本科学历的教师取得了与博士同等水准的学术成果,他就应该享有同样的待遇才算公平。可目前大学的政策却没有能够体现出这样的公平。
大学是“博士大跃进”的策源地之一,它对教师博士学位的要求似乎顺理成章,所以,在不少大学的职称评定条件中,博士学位自然成了一道仿佛合理的门槛。于是,大学教师一边抱怨,一边为博士文凭而奋斗。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双重浪费:已经达到或超过博士生水平的教师浪费了精力,没有学术水准者读博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的灵性被消耗,学者的个性被磨平,尊严也被践踏了。至于大学校门以外某位在学术研究上卓然成家的民间学者被大学所接纳的事例,只能是千古绝唱了。
“形式主义”在大学蔓延并不算最可怕,更可怕的是,“形式主义”的屡获“成功”。得奖之类的自我宣传胜于实实在在的研究,学历胜于学术成果,学科胜于学人。说白了,是把“虚名”看得比素质更重,把行政评价强加于学术,把人(学者)视作学科的螺丝钉。没有人的大学,还叫“大学”吗
发布者:admin4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hzkjdx/kcsz/1086.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