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博前的准备工作
以真诚赢得报考。在职者报考,首先要征得单位同意。我们的体会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专业必须和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一般说来,自己从事的工作自己比较熟悉,从理论到实践积累较好,它一方面是自己报考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是自己争取单位支持的基础。只有把单位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具备说服的前提。有许多考生,感觉成绩不错,但因为是自己单方面愿望,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最终得到颇为遗憾的结果。
2.注意人际关系。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就个人、单位、国家而言,考博都是一件好事,但理论上的好事要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好事,就必须注意人际关系。要从工作需求、个人发展、感情认同等方面去做工作,在争取的过程中,注意讲究方法,忌简单暴躁,多感情投入,少意气用事,自己的体谅和耐心终究会取得单位的同意。
3.正确处理工作和考博的关系,做到工作和备考两不误。考博复习前期主要以单位的工作为主,把工作做好的同时,尽可能腾出一定的时间看书。后期,主要是以复习为主,工作上别出问题。快要考试时必须实行“非常政策”,全力以赴地复习。考生一定要注意和导师联系,不但你要了解熟悉导师,也要让你的导师了解你的现有学术水平和将来的研究兴趣。你可以将你发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邮给导师,也可以当面请教。
二、报考专业与学校的原则和策略
报考专业和学校首先要能够考上,其次是结合兴趣和爱好,再次是学校的名气和地理位置。报考方向很重要,往往决定你考博的成败。如果方向选错了,即使你准备再充分,实力再雄厚,可能也只是“陪考”而已。
好学校不一定难考,一般学校不一定好考。首先是报考的专业。专业不同,直接决定自己将来的事业走向。一般考生往往会选择和硕士时期相同的专业,也有人为了将来就业需要,可能会考虑转行。这就要求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如果转专业,一定要注意现在要报考的专业和自己的原专业不能太脱节。不能否认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博导们对跨专业考生的偏爱也与时俱进。如学数学、统计学的报考经济学、管理学有明显的优势,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报考与公共政策与管理有关的专业也较受欢迎。成功的专业选择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对自己实力以及对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
其次,确定报考学校或单位。根据自己目前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学校。往往该专业名气越大的学校,竞争就越激烈,越能激发潜能。如果你原来硕士毕业高校较好,报考一般院校博士缺乏挑战性,未必能考出好成绩。毕竟一般院校的竞争力相对弱些。所以,考生同时报考两所甚至三四所高校,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有的博导不能保证上线就能录取,也建议考生同时报考其他学校,这能够起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这两三各学校的专业最好相同或者相近,时间上和档次上最好拉开。
另外,无论是考博还是高考,都有报考“大年”与“小年”之说。考博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运气也是一个因素,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往往是今年报考的多了,明年可能就少了。今年这个专业竟争激烈,不一定明年也竞争激烈。有的学校还存在报不满的情况,比如有一年,北京理工大学个别专业,报考人数小于招生人数;南方某所著名师范大学某个专业参加考试的人数和招生人数大致相当。这种情况,只要你的专业课和外语不是太差,就极有可能被录取。如何抓住这种机会呢?就是多报。
三、如何抓住重点提高成绩
考博人数不断增加,考博的难度也在不断攀升。抓住规律,就可能事半功倍。博士生与硕士生专业考试题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就是都是考查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同点是硕士生还要考一些基本的知识,而博士生人学考试主要考查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对学术动态的把握和现实问题分析,而不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大多都是大的论述题。考博肯定要广泛读书,刻苦攻读,这些我们不必赘述,主要谈谈应试技巧方面。抓住专业重点是任何复习考试的关键。博士考题一般不会很偏,但是答好不容易,尤其是面向很多专业的基础课考题。
博士生考试如何抓重点?
第一、搞清楚历年考试题型。题型是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关系密切。一般考试题型定了,考试内容也就基本定了。考试题型以及历年考试题,可以通过同学或者朋友从报考学校获得。一般考试题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比如有的高校爱出资料题,对此,首先要找到相关的原理,这需要基本功扎实,然后分析资料,结合实际谈你的看法。有的还需要说出这个资料的出处,一般这类都是中外对本专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的思想,比如教育学,不是孔子、老子就是蔡元培,不是杜威、赫尔巴特就是卢梭、裴斯泰洛齐。有的学校爱出书评,大多是“就你熟悉的名著简要评述”。所以可事先研读相关专业课的中外名著各一本,详细写出书评,做到有备无患。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jingyan/17606.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