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博士生就业
现在都说本科生、硕士生就业难,其实博士生就业也不容易。不过就业之难易不可一概而论,还要看各人的要求、心态与努力等主观因素以及客观机遇。
我带出来的六七个博士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其就业有难有易。其中在职读博的,毕业后若不跳槽就可头顶着博士头衔回原单位,谈不上难易。G博士原在泉城济南某高校教应用文写作,虽然省会环境不错,但他对所教专业不满意,于是来跟我攻读古代文学博士。他生性忠厚老实,“野心”不是很大,并无读博后就另攀高枝的打算,只是想改变一下所教的专业。他苦读数年,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回去后得到领导的器重,让他改教古代文学专业课。这样他如同找到了新岗位,专业对口,事业有了奔头,他的再就业就不算难。顺便说一下四川大学的Y博士,分配在宁波一所普通高校任教,她跟我读博士后,目的不是为了调到大学校而积累资本,只是想借此机会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所以她出站后并未到处奔走,想办法跳槽,而是很识时务,仍乖乖地回到小高校,并受到学校的重用。这两位博士的要求都比较现实,心态也比较平稳,他们现在的就业状况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但如今更多的人读博是为了改换门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就业则相对地难了许多。我招的第一个博士生J,读博前在一个小城市的高校教书,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博士毕业后到了上海,想找个好的大学任教。可是谈何容易!起初找到了一所名气不大的高校,曾被考虑接受,但结果仍是竹篮打水。迫于经济压力,最后他在亲戚的帮助下,进了一家银行“打算盘”。上海自然是好地方,银行的薪水也不会低,但却与三年苦读所学的专业就此分道扬镳,违背了当初读博的初衷。这使我看到博士生就业的“异化”,感受到博士生想“理想”就业确实难矣哉!
我招的第二个博士生Z,是个女生,原来与其丈夫在山西一所普通高校任教。她辞职后跟我读博士,翌年其丈夫也辞职考上了我所在大学的硕士生。这架势当然是以后一起远走高飞,另觅广阔天地了。三年后,Z找工作抱定不改行的决心,对比J博士的无奈放弃专业,这自然使我感到安慰,也想尽力帮她一点忙。因为她毕业时丈夫还在苏州读硕,所以希望在附近的杭嘉湖地区找到一所高校安身立足。我先是通过熟人帮助她联系了湖州一家学院,但无果;又帮她联系了苏州一所普通高校,她也去试讲了一次,但因为某种原因竞争败北。我不死心,又帮助她联系了常熟的一所高校,但专业不对口,打算让她教中学教学法之类,而且迟迟未能拍板签合同。我再次感受到博士生就业之难。然而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却“柳暗花明又一村”,Z博士的硕士母校内蒙古师大文学院,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因为她业务不错。内蒙古本来就是其故土,到内蒙古师大又是搞专业,环境虽然不及江南,且要暂离丈夫,但那里的事业前途远胜于苏州地区的一些高校。所以她放弃了在江浙发达地区工作的想法,毅然回到内蒙古应聘去了。其就业一下子由难变易。一年后,她的丈夫也去了那里。现在,他们夫妻不仅工作顺利,还购置了新居,生活也很称心。东北、西北边疆地区教育需要人才,发展前途可能比长三角更广阔。
无独有偶,N博士是内蒙古大学硕士直接考来的。因为她人很聪明,学习也刻苦,读硕士时的母校领导和老师对她印象颇佳,所以她一毕业母校就欢迎她返校。她也宁愿做草原的白杨树,而不当江南的杨柳枝,所以毫不犹豫地回归了。她的就业就毫无周折,顺顺当当。人一旦摆正了心态,降低了不切实际的要求,难事就有可能会变成易事,当然还要有机遇。
去年毕业的S博士,就业就显得难乎其难了。他虽是孔夫子的老乡,但却有浓重的姑苏情结,一入学就立志扎根于吴中沃土,曾走遍姑苏城的大街小巷,还时有吟诵姑苏的诗作,充满了对“人间天堂”的痴情。其博士论文做南社苏州诗人研究也缘于此。去年正赶上苏州纪念南社百年,他积极参与筹备活动,做了不少工作,并认识了不少人士。他不仅自己找工作,还有不少热心人也帮他联系单位。但由于其年纪偏大,以及阴差阳错等原因,他的工作一直未能落实。我爱莫能助,只有干着急了。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几经努力,年前终于在吴中名镇同里的一个文化部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不是大单位,但他实现了个人理想,所以很满足。他是我的学生中找工作时间最长、最难的一位。但他姑苏情结始终不渝,不达目的不罢休,终于证实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