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1、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下设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飞行器总体设计与分析、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飞行器动力学、灵巧子弹与弹药技术、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试验分析与测控技术、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航天系统分析与对抗技术、微小卫星技术、先进火箭推进技术与工程、火箭发动机燃烧理论与燃烧诊断技术、推进系统动力学、控制与健康监控技术、新概念推进理论与系统分析、固体火箭与冲压发动机技术、基于图像的精密测量及运动测量技术等。该流动站现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33名。目前已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环境,建有先进空间推进系统实验平台、中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固体冲压发动机试车台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火箭发动机羽流激光光谱测试与诊断系统、航天器多学科优化设计平台、卫星应用与自主导航技术实验环境、卫星飞行与控制仿真平台、灵巧子弹空投实验平台、精密光测图像处理平台以及航天系统仿真与空间攻防技术实验环境等。
2、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特种陶瓷先驱体与陶瓷纤维制备技术、复合材料技术、隐身材料技术、功能材料技术、极端条件下的材料性能研究。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建有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材料性能分析测试室、功能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快速修复实验室、伪装材料实验室和含能材料实验室等5个科学实验室,现已成为我国军用先进材料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近年来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跃,与韩国忠南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欧洲陶瓷热结构实验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机制。
3、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力学,下设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等4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温高超声速气体动力学、固体导弹贮存和结构完整性研究、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动力学系统仿真与建模、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材料动态力学性能、高能粒子束和强动载下材料与结构的动力学响应、爆炸过程数值模拟、复杂介质中的波传播、武器高效毁伤及效应评估研究。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9名。拥有功能齐全的基础力学教学实验室、轻气炮实验室和室外爆炸场、高低速风洞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室、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室、结构完整性分析中心、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中心等。
4、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二级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军事航天系统的数学建模与数据处理、武器系统试验分析与评估、海量数据建模与计算、代数结构分析与信息安全的数学理论、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等。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2名。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后勤条件,建有高性能计算国家实验室、全军数理科学教育与实验中心和数学技术实验室,并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建设有并行与分布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5、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物理学,下设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等8个二级学科,其中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原子、分子和团簇、结构及碰撞动力学、粒子物理唯象学和量子场理论、量子信息、非中性等离子体、聚变等离子体及其粒子模拟、光子晶体与强光场物理、光信息与光计算等。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2名。
6、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工程、空间控制工程、仿真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两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控制理论及应用、机器人控制、磁悬浮控制、系统仿真、图象处理与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任务规划与控制技术、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装备试验与鉴定技术、导航技术、故障诊断与现代传感器技术、生物信息技术。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6名。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环境与条件,建有武器装备自动化与仿真全军重点实验室、无人作战平台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惯性技术实验室、任务规划实验室、磁悬浮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控制技术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
7、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可靠性试验理论与技术、声子晶体研究、精密工程及计算机控制、微系统与纳米技术、军用机电系统测控技术、精密制造工程与精密机械、数控加工技术与设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CAD、机器人与自动机械、机械系统原型虚拟设计、车辆设计、分析与测控技术。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2名。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环境与条件,建有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机械CAD实验室等三个“211工程”重点实验室,建有机器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实验室、微机电实验室和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等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相关专业配套科研实验室,并承担学校科研公共服务体系“质量与可靠性保证中心”、“985工程”二期“装备远程综合保障科技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任务。
8、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下设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2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测试计量理论及其应用、现代传感技术与测试系统、数字化测试技术、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几何量测量理论与技术、仪器总体技术。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拥有良好的科研实验环境与条件,包括2个“211工程”重点实验室、3个学校“十五”军队重点建设工程实验室。近年来在高精度激光光电测微/纳技术、光纤传感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技术、光电在线检测及控制技术、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DSP、瞬态与微弱信号检测、模式识别、系统辨识、图像亚像素定位、遥测遥控、扩频测距、精密(超精密)信号产生与测量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9、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等3个二级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动目标识别与模糊工程、综合电子战系统与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多维信号智能化信息处理、数据融合与目标识别、图形图像处理与科学可视化、宽带/超宽带电子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现代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理解与信息融合、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星基导航与定位技术、空间信息对抗技术、遥感信息处理等。该学科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该流动站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39名。建有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综合电子战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超宽带技术实验室、信息工程实验室等,拥有雷达信号模拟器、超宽带探测系统、红外自动目标识别试验系统、小型化处理机自动设计系统等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测试手段。
l0、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该流动站以国防应用为背景,形成了处于国内前列、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微波与毫米波技术、目标与环境电磁特性、微波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现代微波系统与CAD技术、信息获取处理与电路实现技术、计算机视觉与智能信息处理、医学电子工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等稳定的研究方向。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5名。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时域紧缩场微波暗室,建有国家二级计量中心,拥有毫米波目标特征测量与分析系统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
l1、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指挥自动化工程”、“军队管理学”,坚持科学、工程技术与军事相结合的特色,以指挥自动化和武器装备论证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项目和一批重点工程以及直接部队服务的有影响的科研项目。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军队开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全军指挥信息系统理论、高技术战争战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技术、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咨询机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管理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技术、指挥信息系统、系统管理与综合集成技术、装备采办与项目管理、科技与教育管理、系统规划与管理决策技术、国防系统分析、军事高技术与装备创新管理。该学科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该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建有C4ISR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l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该流动站是我国首批设站单位之一,所依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06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二。2005年,该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军用微处理器设计、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分布计算软件、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军用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信息系统、军事信息安全、计算机图形与图像等。该流动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0人。建有并行与分布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13、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流动站主要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下设激光陀螺技术、强激光技术、高功率微波和光纤传感器研究等研究方向。其中,激光陀螺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光学陀螺的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和实验测试,承担重大工程型号研制任务;强激光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激光破坏机理、气动光学,承担国防预研重点项目;高功率微波方向主要研究高功率微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承担863重点项目;光纤传感器方向主要研究光纤陀螺和光纤水听器。该学科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该流动站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5人。建有光学陀螺国家高技术863重点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军队院校重点专业实验室、校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光子对抗、高功率微波两个研究中心。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应向设站学院提交工作总结、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设站学院组织有关专家按照出站考核标准对其进行考核,形成书面材料并报学校政治部审批。对考核合格的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其颁发《博士后证书》。除已签订协议明确单位或须回原单位工作的外,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本人意愿,自行联系工作单位,也可由我校推荐或留用。对留在我校工作的地方博士后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入伍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