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博士 > 在职博士招生院校 > 郑州大学 > 郑州大学在职博士招生

郑州大学在职博士院校介绍

在职博士网    zzb.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4日    来源:

    郑州大学于2000年7月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是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2月成为河南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2011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生3712人,博士生190人,招收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学员370人,使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13000多人。
    目前,郑州大学学位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61个一级学科;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个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9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包含20个专业领域,以及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有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级重点及重点培育学科,省级一级重点学科21个,二级重点学科140个。现有两院院士28人(专职院士4人,双聘院士24人),博士导师200多人,硕士导师1900多人。在对外交流方面,已与美、日、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郑州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今天的郑州大学正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强校之路,朝着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我校2012年意向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30名,年度招生一次。科学学位博士生实行以4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专业学位博士生学制3-5年。学校继续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激励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动态奖助体系。
为了激发博士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校除了提高博士生基本生活待遇外,还采取措施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投入,优化培养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博士研究生90%以上可获得学业奖学金,免交全额或半额学费;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助研奖学金不分等级,获奖面达100%,每生每年12000元。其中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获得者,每生每学年增加2000元。
    第二 学校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其中学校专项部分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用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中博士生相关奖助项目有:
    ①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获准立项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篇资助4万元。对其中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学校 “211”三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将再投入专项资金40万元/年进行资助。
    ②优秀学位论文表彰计划。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可获奖励5000元。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博士生及导师,学校将会另给予重奖。
    ③研究生学术奖励计划。博士生在学期间或毕业后两年内,以郑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按当年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标准发放奖金。
    ④研究生创先评优活动。“十佳研究生”每生奖励1000元;研究生优秀科研奖每项800元。另有三好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等多种奖励。
    第三 学校每年投入20万元设立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具备科研潜质和创新思维的全脱产科学学位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可向学校申请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第四 学校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学校 “211”三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每年计划资助40名优秀博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和访学交流;资助30名优秀博士生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使更多的研究生了解最新国际研究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第五 加大研究生“三助”工作(助研、助教、助管)力度,扩大“三助”岗位数量,使研究生通过科研教学、管理实践获得一定报酬。
    第六 完善困难研究生的保障机制,通过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方式,对家庭困难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

发布者:caoxuanming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zhengzhou/zhaosheng/14869.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博士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