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博士 > 在职博士招生专业 > 在职教育博士

地质学博士的视角: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在职博士网    zzb.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来源:

地质学博士的视角: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地质学博士的视角: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1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1.1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何谓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人才类型等方面的探讨,并且形成了一些古代人才培养的思想。发展到现在,关于“创新型人才”的讨论成为一个新话题。创新型人才与“创新”理念的提出密切相关。’1934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之父德鲁克对“创新精神”做了进一步阐述。近年来,我国又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这些理论研究为界定自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支持。
  人才,一般指具有专门知识、经验或具备特殊才能、本领的人。自主创新型人才可以界定为掌握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创新意识强调人才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创新精神强调人才具有大胆甚至冒险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强调人才保证创新行为实施和创新工作实现的才能。
  2 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类型与作用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发布,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人才政策的宗旨和根本导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是指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可以尝试对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类型进行划分。
  第一,原始创新型人才。原始创新型人才需要超前的科学思维和优异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从事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发明,是挑战和突破现有科学技术理论,以追求具有战略性的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研究为己任的人才。原始创新一般是个人行为,20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学家在联合国项目《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与发展》中做过深入研究,几乎所有的重大科学理论发现都是个人创新为主,从牛顿三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都是这种情况。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前期积累和长期的艰辛探索。因此,原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原创性,努力营造有利于个人创造的良好环境,建立保障原创性人才可以长时间、自由独立地进行重大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制度,鼓励其不断尝试和冒险,且对于科学研究的失败也要给予宽容、支持甚至优厚的补偿,不能够急功近利。
  第二,集成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集成创新是指为实现综合性的创新目标,在特定的系统内集成相关的成熟技术和创新成果来实现创新。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科学技术的门类数不胜数,重大现代技术创新已经难以由单个人完成,而要在不同领域原始创新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例如载人航天飞行技术是由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气象技术和系统科学技术等多种技术构成。“神五”、“神六”
  “神七”的成功,不是哪一种技术的原始创新,而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型人才是既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研究能力,更需要具有多学科研究的背景和视野,具备较高知识转换和技术应用转换能力,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整合,促进科学技术能够物化为“第一生产力”的人才。管理科学技术和系统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多种技术集成创新的保障。因此,培养集成型创新人才,既要重视这类人才的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也要更加注意培养他们的管理组织和系统协调能力。
  第三,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指引进、消化、吸收他人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它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必要补充,目前主要是指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尤其要具有很强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性模仿的能力,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并逐步消化吸收,然后实现再创新,并且对提高先进技术水平或高科技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才。
  专业博士在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的定位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在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而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则在于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国家既需要具有原始创新型人才,又要有集成创新的系统组织型人才,还要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集技术、管理、贸易、中西文化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博士教育处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塔尖”,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最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博士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术研究型博士为主,而发达国家则是专业博士比学术研究型博士的培养数量更多。因此,我国对以注重实践科研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开展的还不够。
  1 中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中世纪大学,博士只是一种教师称渭,学位制度基本形成后,博士成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而当时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囊括了除医学、法学、神学之外的所有学科,哲学博士也就成为除上述三个学科以外的最高学位。中国学位制度形成较晚,参考前苏联学科分类设置,没有将哲学博士作为大部分博士学位的统称。近代时期,博士培养主要是为大学提供师资,后来逐渐成为现代西方大学聘任教师的基本条件。伴随着科学技术领域的拓展,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博士培养目标和类型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目前博士学位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主要授予学术研究型博士和专业博士两大种类。学术研究型博士可细分为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两类,也被称为传统研究型博士,现在每年培养约余人。依据美国学科专业目录(CIP),哲学博士授予范围覆盖了理学、农学、工学、医疗卫生、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十五大学科群,数百个学科,在授予人数上占据学术研究型博士的统治地位瞪]。美国专业博士学位也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或多或少与文理科相关的学科,有工学博士、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等,国内有时也称作应用研究型博士,培养数量较少,现每年培养约余人。第二类是传统专业学科以及从中演化出的专业学科,有医学、法学、神学等,统称为第一级专业学位(firsl—professional degree),培养数量占专业博士学位的统治地位,现每年培养约80000余人。
  专业博士学位的雏形起源于13世纪的欧洲,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现代专业博士学位诞生的标志是哈佛大学在1920年首设的教育学博士学位(EdD)。与学术研究型博士探究高深学问,重点培养高水平学术型、原创性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博士侧重于通过高级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提升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实践型、应用性科技人才。专业博士在培养方式和管理方法上也明显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博士,专业博士招生比较灵活,一般不设定严格的入学考试,着重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强渊提交结合实际的研究计划,要求有一定期限的工作经历或者实习经历。学习期I’日J课程总量较少,课程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研究课题主要选自生产一线或具体岗位的科技工作,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导师由大学教师和企业研究人员联合组成,指导专业博士的研究工作。最后提交的论文突出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反映采用科技知识或发明创造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性,而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实验室阶段。专业博士的设立满足了愿意谋求高水平、实践型职业而不是追求理论色彩浓厚、强调自由探索,进而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的那部分科技人才的需要。
  专业博士还避免了学术研究型博士重理论、轻实践,研究领域狭窄,不会做实事等缺陷,将博士就业范围大大拓展到除高校、科研机构以外的工商业等领域。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成为高级科技人才需求的主力军,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更多具有真正实用能力的科技开发与应用人员,现实社会对专业博士的大量需要与主流学术研究型博士培养模式的矛盾逐渐暴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博士学位的生命力愈发旺盛。自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更多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博士学位相继出现。时至今日,尽管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还不长,但规模和覆盖的专业领域均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美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的主要举措。依据美国国家教育统汁中心)发布的数据,1960一学年美国授予第一级专业博士学位25253人,198l学年授予71956人,是20年前的2.倍,平均年递增14.25%。2002年以来规模一直稳定在人左右,与80年代相比,又增长了约14%。而现在每年授予的学术研究型博士和荣誉博士才万多人。因此,美国专业博士在培养规模上已相当于学术研究型博士的2倍。
  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涉及10多个学科专业,包括医疗博士(M.D.)、牙科医疗博士(D.D.S.或D.M..)、法律博士(LL.B.或J.D.)、眼科医疗博士(0.D.)、骨科医疗博士(D.O.)、药剂博士(Phar.D.)、足病博士.D.,D.P.或D.P.M.)、兽医博士(D.V.M.)、手病博士.C.或D.C.M.)、神学博士(B.D)等91。我国专业博士学位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只零星地在I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兽医学三个专业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这几个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立与美国专业博士学位基本一致,但总体上所涉及的专业和招生的数量都比较有限。2002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提出,目前我国攻读专业学位的在学研究生数量,仅占在学研究生总数的25%左右,要争取逐步达到40%。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数量已经占到全部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主要集中在医学、法学、教育、工程和商业管理等学科领域培养专业博士。其中,20世纪后期教育和商业管理专业博士的数量增加较快,而工程专业博士的培养成效最明显,工程专业博士不仅在美国、英国获得较好的声誉,在日本更是占据统治地位。
  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按照我国研究生发展战略报告规划和中国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需求结构的实际情况,除医学领域专业博士外,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工程学、教育学、农学和商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博士学位:事实上,近年来学界对发展专业博士学位的呼吁持续不断,仇国芳、钟尚科、张振刚提出应没立工程学专业博士学位¨。刘献君、赵炬明、张应强、文东茅、阎凤桥等提出应设立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胡健、李维军提出应设立农业和经济管理学专业博士学位,与此同时,政府也积极予以了回应。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方面的第一问题是培养类型的问题,要改变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博士的状况,将大力发展和规范高水平、实践应用导向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并且针对专业博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在工程学等领域进行了沦证工作,认为自年开始工程学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工作以来,工程学专业硕士初具规模,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覆盖面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学位类型,为开展工程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适时在我国设置工程学专业博士学位。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博士学位教育要在培养类型上进行较大调整,转变主要培养单一学术研究型博士的状况,积极发展多种专业博士学位,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科技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
  2.专业博士在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的定位学术研究型博士和专业博士都是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两种博士培养方式的不同,其成为何种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可能性也有很大不同。学术研究型博士主要从事带有挑战性和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培养的目标是原始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集成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对于那些研究成果特别突出的学术研究型博士,更要侧重于原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主要从事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实践,培养目标是集成创新型人才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型科技人才。
  此外,还要注意学术研究型博士由原始创新型人才和集成创新型人才向集成创新型人才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这主要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型博士毕业后都能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以美国为例,在60年代由于博士培养规模还不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学术研究型博士理想的就业场所,工程科学领域有54%左右的博士在学术界从事研究工作。到了80年代初期,这一比例下降到%左右,而人文学科领域也由90%左右,下降到21%左右。90年代初期,由于错误地预测了将来高校教师严重短缺,科学家高退休率、大学招生人数增加、冷战急需科学家和工程师,导致后来学术研究型博士培养数量快速增加∞]。而大学受经费紧张和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逐渐青睐兼职教师。大量刚毕业博士以及博士后成为兼职教师,学术性领域的职位相对减少,美国大多数科学工程领域和近半数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型博士再不能像传统受聘方式那样有机会在四年制大学或学院工作了。
  考虑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吸纳学术研究型博士的增量空间十分有限,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的学术研究型博士都会存在大量到工商界领域工作的情况。并且我国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未来对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应紧贴社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博士等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基于科研项目管理的专业博士培养模式专业博士培养面向的主要对象是生产行业和一些特定的服务行业。比如厂矿企业、高科技公司和医院等都是高级应用型科技人才的最大雇主。厂矿企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中单纯研究型科技人才大约占到5%,而大约95%左右是从事生产、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类的科技人才。美国专业博士教育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培养,导师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科技人员联合组成,共同授课和指导,特别强调在生产实际和专业实践中进行科研。美国专业博士常常往返于大学和企业,接受大学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从事科技研究和设计开发等创造性工作。
  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工作埘j。现在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已经将项目管理应用到工程技术类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的过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这些成功的做法加以科学的设计和规范,能够探索出一个适合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实际案例,利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步骤来探讨工程学专业博士培养的模式。某高校是中国高级煤炭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心,煤炭企业每年需要增加大量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校方和企业相互配合以科研项目管理的形式完成企业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项目管理的基本5步骤是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验收,科研项目完毕后还要进行反馈,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轮科研项目启动做好准备。一条完整的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应用型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流程。
  启动阶段,煤炭企业选择待培养的科技人才,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组织科研课题,候选人论证通过后,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考试,通过者可根据个人专业特长确定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计划阶段,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科研课题的各项内容,根据项目时间管理和成本管理等工具对课题进行详细安排。执行阶段,先在高校学习和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拿到高校导师签字认可的研究方案后到企业进行实施,并按照计划与企业导师合作进行科研项目。控制阶段,主要是在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时与双导师进行磋商,在企业现场或高校进行方案的调整和修改。验收阶段,根据科研项目完成的情况总结课题成功实现或未能达到效果的经验与教训,以企业科研项目的完结来撰写毕业论文并获得学位。高校和企业通过科研项目管理的纽带,既培养了高级应用型科技人才,也解决了企业现实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同时还利于高校导师水平的提高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总之,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培养专业博士,符合专业博士科技工作围绕实践进行的特点,不仅能够保证培养的高质量和实用性,也与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发布者:zhangshuang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zhuanye/dizhixue/3760.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博士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