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阶段,指导老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应锤炼学生的研究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际的研究学习掌握这一技能,并研习和形成一定的研究策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某一门学科并能在该领域中有所创新,合适的研究场所和导师显得尤为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创造性个体的生涯通常是因为幸运地遇见了一位启蒙导师而开始的,同时需占据一个良好的平台,如在学术气氛浓厚的某个重点学科或有名望的实验室。
在学校环境中,对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还具有影响的一个因素是学术研究的氛围。它通常由学术论坛、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共同营造。在职博士生在学术交流中可以将自己的萌发的想法呈现出来,师生就此想法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这个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激活和发展起着催化和孵化作用。
基于对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
首先,提高在职博士生的经济资助。笔者对江苏省12所高校的实地调研显示,51.96%的在职博士生对目前的经济资助不满意。他们认为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法潜心科研创新,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国家层面,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等情况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节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同时,通过对高等学校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监控及在职博士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对面向在职博士生培养的经费拨款实施动态竞争机制。在高校层面,对优秀的在职博士生建立奖学金制度,加大对优秀在职博士生的奖励,设立丰厚的奖学金、科研基金激励在职博士生的科研积极性,对取得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在职博士生予以奖励;设立充足的在职博士生创新基金,让具有创新潜力的在职博士生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与研究;以及为在职博士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其次,完善导师培养制度。其一,在导师的遴选方面,继续实行在职博士生指导老师岗位制。取消在职博士生指导教师作为一个固定身份和荣誉的做法,应允许符合条件的副教授也可以招收在职博士生,而一些科研工作不活跃的教授则限制或停止招生。同时限定导师招生人数,以确保导师能够胜任指导责任。其二,健全导师考核机制。不仅对其发表论文、科研项目等硬性指标进行衡量,更应引入学生对导师的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对其导师指导力度和指导质量做出公正评价;还应建立在职博士生毕业后所在的用人单位的评价,从在职博士在工作中的表现可以对其导师的培养做到管中窥豹。
最后,培养良性发展的学术氛围。其一,高校需要建设一个激励和奖励创新性努力的支持性环境,即使在他们不成功时也应对他们的努力做出鼓励。类似的范例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八年默默无闻,没出一篇文章,最终攻克费马大定理这一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360年的难题。其二,对校内在职博士生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制度化建设。学校应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把在职博士生参加学生沙龙的次数、大会发言的次数、老师点评的成绩等纳入对在职博士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并成为评价指标之一。其三,应积极支持在职博士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信息渠道和经费支持。
相关阅读:我国在职博创新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发布者:liuying
来源:在职博士网本页网址:http://zzb.china-b.com/zixun/26474.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